以交通建设为例,西安呈现“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规划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”。作为城市大动脉,交通工程“牵一发动全身”。大建设时期,我们如何构筑更良好的城市交通?
01
现实①:一根神柱立路间
说起这个工程,一个显著的“BUG”就是:一根神柱立路间。
这根桥梁主位于西二环下桥、右转通往昆明路处。立柱上方的桥梁,是南二环与昆明路的高架段。作为基于二环高架之上的工程,其桥梁高度在十几米;加之西安的抗震等级要求,其柱体庞大。
从现场可看到,可以感知这个桥梁柱体的特点。
要知道,二环改造具体方案未确定。如此一根巨大的立柱,只可能存在一种因素:设计与建设之间的脱节——或者说,根本不用心。对于这种设计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,相信各位有所听闻。
“滴水见太阳”。未来二环改扩建将诞生无数根立柱,不能保证是否出现类似情况。
02
现实②:扩能改造无空间
了解过去,立足现实,方能链接未来。这个方法和理论,同样适用城市建设和西安的道路改造。
从二环发展历程和城市变化来看,西南二环周边一直都是“区域经济中心”所在,也一直是交通难点所在。这次改造后,我们认为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——未来二环扩能改造,被“卡脖子”。
从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,这次的改造,没有为二环主线扩能预留空间。
“难以扩能”的主线,为后期埋下难
可以明确的是,全国重点城市该类型的道路,皆是“双向六车道”。
作为当下西安重要的城市主干道,目前的“双向四车道”扩能是必然。以现在的改造来看,由于西南片区的改造,使得“双向四车道”扩能成为“双向六车道”,就存在巨大的工程难度。
这种“卡脖子”设计和预见,也与前期规划设计有关。
03
现实③:接驳处曲里拐弯
该工程竣工后,第一时间出现拥堵的地方——唐延路接驳处。
这里,是进出高新区车流量比较大的地方之一。很明显的感知:随着西南二环工程竣工,直接导致该路段拥堵指数直线上升。尤其是在高峰期时段,现场更是进退失守、左右南移。
这期间,交警采取包括封闭左转、车道划分、增派人手等各种方法。但是,不得不说,前期规划设计为后期的管理,埋下了地雷。
北向来车与二环辅路车辆聚于大寨路
第一,因为有十字路口,唐延路不能快速直上二环,快速路并不快,也在一定程度影响行人安全;第二,它们并非一个顺畅的交通,路口被强行分为“上立交”和“直行+右转”,影响了通行效率。
现实点问题就是,南二环方向下来的车辆,需要右转上大寨路再向南进入沣惠南路。这里,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堵点。
换个角度来看,交通也是一种产品。从这里我们推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交通规划和设计方,没有站在使用者角度出发去整体设计。
04
现实④:不与三环棋一盘
如果从规划建设角度出发,还有一点很多人存疑:昆明路高架为何不直通绕城高速?
实际上,根据公开数据显示,如果从整体规划建设上来看,这段工程分为两个部分:一是西三环以内,就是如今的昆明路高架;二是西三环到绕城高速段,位于沣东新城。
但是,这种“火车警察各管一段”,却将西三环“搁置在一边”。
昆明路高架实景
与北京和上海有所不同,西安的“环线交通”更多是交通干道,而不是界定城市中心片区的作用。西三环,由连通机场、高新、主城区和西咸新区,已是西安西部车流量大、绝对重要的主干道。
这时,昆明路高架东西段这次被割裂设计和施工,就势必与西三环未来的接驳和无缝连接出现问题。
要知道,道路规划和建设不能“为路而路”,它必须要考虑周边商业体、TOD、城市住区和市场化运作方面。昆明路高架改造,必须要将西三环周边改造和空间进行一体化考虑。
另:有业内人士表示,如今城市是“引水入城”,昆明路改造却给“渠”盖了盖子。水质有方式去改善,但“一封了之”,不免是工程简单、缺少了未来的考量。
“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”。“有远见、有系统;高标准、高要求”——大小并非关键,理念和落实才是核心。
对大发展中的西安而言,交通并非“道路”这么简单。它涉及城市格局、规划和面貌,它关联经济发展、商业和人居,它影响城民生活、时间和效率。我们需要先进的蓝图,也需要细微的执行。